您好,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欢迎您!
学校要闻

《新农人“潮”涌乡村 绘就乡村“兴”画卷》系列报道(五)——涟水县五丰家庭农场负责人程韦舜:盐碱地里种出“莓”好事业

【文章来源:成教处】 【作者:侯可;编辑:王珊珊;审核:禹立馨】 【发布时间:2025-07-21】 【点击量:185】

仲夏时节,清晨的阳光透过大棚薄膜洒下,翠绿的枝叶间,一串串绿如翡翠、黄似琥珀的小番茄泛着诱人的光泽。涟水县五丰家庭农场负责人程韦舜摘下一颗颗名为“青甜”的小番茄:“皮薄肉厚,甜中带酸,这是我们这儿的特色!”他的言语间透着自豪。而后,他的目光掠过番茄大棚,投向不远处正在休整的草莓种植区——那里,工人们正忙着清理植株,为来年新一轮的草莓耕作做准备。

今年是程韦舜种植草莓的第12年,这片占地约50亩的种植基地,目前种植了草莓、小番茄、西瓜、水果黄瓜等多种农作物,已成了年产300万元的"聚宝盆"。大棚中欣欣向荣的景象让人很难想到,这里曾是一片令种植户头疼的盐碱地,而程韦舜的农业之路,就是从这里开始。

2013年,程韦舜看中朱码街道交通便利和消费市场潜力,一口气承包了十几亩地种植草莓。得益于前茬水稻的改良作用,第一年草莓的每亩产值达到6万元。“当时觉得这钱赚得太容易了!”他回忆道。初战告捷让他在第二年迅速扩大种植规模至50亩,却不想遭遇了盐碱地的“反击”。次年,他发现大棚里的草莓苗成片枯黄,存活率大幅度下降,部分大棚亩产暴跌至2000斤,不及正常产量的三分之一。“研究了一番,我这才知道脚下是盐碱地。”程韦舜说,但当时草莓行情好,价格高,他就抱着“能赚一点是一点”的心态,并未深究改良之法。

情况的转变出现在2021年。随着种草莓的人越来越多,市场竞争加剧,盐碱地的劣势彻底暴露。“别人的草莓亩产5000斤,我只有2000到3000斤,加上市场价格有所下滑,我感到越来越赚不到钱,心理急的不行。”程韦舜说。于是,那年起,他开始积极参加市农广校和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等院校组织的培训,多次向农业专家请教如何改善盐碱地,如何让草莓亩产量得到提升。幸运的是,在一次省农科院专家授课中,他了解到了“高垄半基质栽培”技术,通过抬高地垄、混入基质改善根区环境,可以有效缓解盐碱胁迫。

“专家认真教我们配比基质、调控水肥,以改善土壤,一亩地成本虽然增加了,但产量翻上去了。”引入高垄半基质栽培模式后,程韦舜的农场当年就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每亩地产量有了明显的提升,草莓的品质也更胜从前,他常常感叹,多亏了农业专家的好法子。

近两年,淮安草莓市场已趋于饱和,程韦舜意识到单纯种草莓已不再有优势,在专家的建议下,他新引入了草莓柿子、香芒番茄等5个的品种的小番茄,利用每年不种植草莓的6个月空档期进行小番茄的种植,目前仅种植小番茄,每年就有60多万产值。这种种植模式也让不少草莓种植户前来观摩学习,而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解答大家的问题。

“我们农村来体验采摘的游客几乎每天都有,年初摘草莓,现在摘小番茄,不少家庭带着孩子来体验。”程韦舜说:“除了游客采摘,我们还供应附近的超市和水果店,销路完全不愁。”大棚中,高温让程韦舜的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他的眼神里却满是欣慰。  


视频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