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从今天起,本专栏将陆续呈现一批淮安本土新农人的奋斗故事。他们在田间地头书写精彩,细察这些成功实践,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的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智慧支撑。学校精准对接地方产业需求,以创新培育模式和全程跟踪服务,为学员技术赋能、拓宽视野,帮助他们破解难题、提升效益,成为带动一方致富的领头雁。
清晨六点,露水还缀在草莓叶上,淮安莓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理事长王如金已经钻进草莓大棚。他轻巧地拨开绿叶,露出几颗鲜红的草莓:“现在已经到了草莓季的尾声,今年种植的红颜草莓风味很足,你看这颗草莓是不是又鲜艳又饱满。”这是王如金从建筑行业转型新农人的第十二个年头。
谈及为何选择跨界转行,王如金坦言,2013年的一个小举动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那时,刚刚结束一天工作准备回家的他,想到了儿子之前说要吃草莓,便找了摊位买了两斤草莓,整整一百元的价格让他心头一跳。“那时,我意识到现代农业才是真正的朝阳产业。”王如金当晚就开始谋划从事草莓种植。
然而,转型之路却给了王如金当头一棒。2013年,王如金从外地首批引进的草莓苗在8亩大棚里全军覆没,他裹着大衣在大棚里守到凌晨。问题出在哪里?原来,那时没有草莓种植经验的王如金,为了节省成本,在播种季节提前覆盖薄膜,结果可想而知,全军覆没。
望着一株株了无生机的草莓苗,王如金十分挫折,他找到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的老师寻求帮助,将老师的指导密密麻麻记在了笔记本上,并按照指导,再次尝试种植草莓苗。次年春天,他在大棚里收获了第一茬草莓时,这位硬汉捧着果实不禁红了眼眶。草莓种活只是基础,怎么让草莓种好,成了王如金关注的重点。他一边种一边试,尝试用各类饼肥、有机肥提升草莓的口感,凭借着肥美的肉质和香甜的口感,他种植的草莓在周边小有名气。
2020年,为扩大种植面积,王如金选址淮安区河下街道红桥村,成立淮安莓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始攻克种苗关。“外地运来的草莓苗损耗大,而且风险不可控,就像给别人养孩子,我能不能自己育苗呢?”想到了就去干,王如金利用自己从事草莓种植的经验,开始尝试草莓种苗繁育。
他积极寻求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老师的帮助,并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高素质农民培训,了解同行的种植、育苗经验,选择运用优质大规模定向培育技术繁殖草莓苗,推动公司从传统的种植、销售向更高端的技术转让、种苗繁育生产等延伸。如今,除自家大棚种植外,公司满足周边种植户的需求,对外出售草莓苗。同时,王如金还将自己的种植技术传授给周边农户,带动大家共同致富。
王如金的鞋子每天都沾满了泥土,但他不仅埋头种,更抬头看,积极寻找拓宽草莓销售的路径。近年来,他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销售草莓,提升品牌知名度,并积极与周边的小区联系,做起了团购的生意。今年,王如金承包180亩地种植草莓,销售草莓200多吨,销售额达380万元。
“当年给孩子买草莓心疼,现在孩子们早已实现‘草莓自由’了,都喊着说草莓已经吃腻了。”王如金看着生机勃勃的草莓大棚,笑着说道。
采访当日,王如金刚刚收到2023-2024年淮安市高素质农民创业就业标兵的证书。“农业现代化发展,任重而道远。我不能就此止步,要及时关注市场的动态,做好下一步的规划,让小草莓做出大文章。”王如金正在试验小规模的高架育苗,改善育苗环境,避免土壤连作障碍,等待技术成熟将进一步扩大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