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欢迎您!
学校要闻

《新农人“潮”涌乡村 绘就乡村“兴”画卷》系列报道(三)——惠丰农机合作社负责人张久成:回乡变身“田管家” 土地里种出“黄金苗”

【文章来源:成教处】 【作者:侯可;编辑:王珊珊;审核:禹立馨】 【发布时间:2025-06-24】 【点击量:255】

盛夏时节,淮阴区广袤田野上,金黄色的麦穗低垂,风过处翻涌起金色的“浪涛”,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呈现出一派繁忙而有序的丰收景象。“我们今年种的小麦是“淮麦268”,在农技专家指导下,小麦亩穗数从去年的不到40万提升到45万左右。”淮阴区三树镇种植大户、惠丰农机合作社负责人张久成站在麦田旁,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今年是张久成在三树镇从事种植业的第16年,由于擅长科学种地,周边的农户都称他为“田管家”“土专家”。其实,在2009年以前,张久成在淮阴区水利局农田水利试验站有着一份稳定的工作。他说,促使他放弃城里工作的,是每次回乡时看到的景象: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大片农田撂荒,留守的老人无力耕种。“供这么多人吃饭的土地,怎么能就这么荒下去?”这个念头在他心中挥之不去。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张久成下定决心。之前,他邻居家的几人合伙买了台手扶拖拉机,一年秋收时,为了早点收完地里的庄稼外出工作,几人竟为使用农机闹得不可开交。看到这一幕,张久成决定,要用科学的农业技术改变现状。于是,他卖掉了城里的房子,辞掉工作,揣着凑来的30多万元,买了15台手扶插秧机,成立了惠丰农机合作社。很多亲戚朋友不理解,说他放着城里的工作不要,反倒捧起了“泥饭碗”。

想法是好的,动员群众入社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合作社成立,只有十几户农民签下协议,土地加起来不到24亩。张久成秉承着“再少也得干出样子”的想法,带着社员扎进田间,测土配方、精量播种、病虫害统防统治……他白天扛着仪器下地,晚上挨家挨户计算账目,不懂的问题还积极向有经验的专家和种植大户请教。一季水稻收割时,亩产比往年多了200斤,成本却降了100多块,村民们悬着的心这才彻底放下来。

随着示范效应显现,周边的农户纷纷申请加入合作社,入社农户从最初的15户、35户,增加到300多户,服务面积从24亩、150亩,扩展到如今的上万亩。服务规模逐渐扩大,让张久成意识到必须走高效农业之路。于是,他积极参加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与市农广校组织的高素质农民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稻麦的市场行情不好把控,只有在亩产量上下功夫,农技专家建议我从选好种子入手,加上科学施肥和防治病虫害,对产量会有很大提升。”张久成说。在专家指导下,他引进了优质小麦品种“淮麦268”,种植面积达3000亩,年产值500多万元,比普通品种小麦增收80余万元。不久前,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的几位农技专家还专门来到张久成种植的小麦田里,帮他查看小麦生长情况,给了他很多关于如何提升小麦附加值等方面的建议。

目前,惠丰农机合作社已拥有社员数百人,机械设备200多套、托管服务遍及淮阴区8个乡镇,受益农民上万人,并与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共建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田间学校),为农民创业、就业提供多元化平台和基地,张久成也因此获得了2023-2024年“淮安市高素质农民创业就业带头人”等称号。这位耕耘在乡村田野中的“80后”新农人,正用科技的力量,在这片土地上书写着新时代的“丰收故事”。

视频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