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欢迎您!
学校要闻

创新培育模式 赋能乡村振兴——淮安生物工程学校农民培训工作纪实

【文章来源:成教处】 【作者:胡春林;编辑:王珊珊;审核:禹立馨】 【发布时间:2025-06-17】 【点击量:221】

在乡村振兴的宏伟画卷中,人才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近年来,淮安生物工程学校紧扣精准服务地方大局,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以“培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为目标,构建起特色鲜明的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为地方农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2024年,学校累计开展部级高素质农民培训22期计1336人,学员满意度达99%以上,受到了培训组织单位与学员的广泛认可。

精准培育是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基石。学校围绕项目实施地区产业需求和学员实际情况,科学规划培训内容和形式。通过深入盱眙、洪泽、涟水等县区开展产业调研,对接大豆单产提升、龙虾养殖等16个特色产业,定制“一县一品”培育方案,如针对大豆产业开展专项培训,为龙虾养殖推出“稻虾共生技术”专题课程等。管理模式上,通过开班会、中期会、总结会等环节确保培训责任到人,依托云上智农APP实现100%线上学习全覆盖,线下线上结合提升培训质效。

学校在培训模式上也不断创新。首先,持续开展高素质农民创业就业带头人遴选推介活动,2024年遴选出10名带头人和9名标兵,将其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打造为农民培训实践教学基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其次,推进农民教育培训与学历教育衔接工程,通过自主报名、材料审核等,推荐110名学员进入大专班,30名学员进入本科班,为现代农业发展培育高素质高学历的“新农人”。

农民是支撑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而培训质量则是夯实中坚力量的基础,为此,学校采取了多种有力措施。在决策投入方面,通过组织调研座谈会、实地调研等方式,精准把握产业发展形势和学员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同时,完善师资选聘管理制度,建立开放共享的培育师资库,聘请专家和乡土人才组建讲师团队,提升教学水平。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学校注重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相结合,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形式,创新教学模式。培训结束后,学校组建跟踪服务指导团队,为学员提供产业发展调研与现场指导,助力学员学以致用。

培训成效也持续显现,学校连续多年蝉联省级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先进集体,培育出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乔林中等诸多创业就业典型人物,882人获评中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高素质农民培育“淮安模式”被纳入国家和省级乡村人才振兴案例推广,初步形成“培育一个、带动一片”的示范效应。

新农业呼唤新农人,新农人呼唤新学习,淮安生物工程学校在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中,通过精准培育、创新模式、保障质量和服务地方等多方面的努力,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智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