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全面提升农技人员服务能力,2025年4月14日至18日,由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承办的“清江浦区、淮安区2024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农技人员培训班”在淮安宾馆顺利举办。来自两区109名基层农技推广骨干通过理论学习与多元互动相结合的方式,共探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开班典礼:凝聚共识锚定方向
4月14日上午,培训班开班典礼在淮安宾馆神州厅隆重举行。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副校长禹立馨、淮安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单峰、清江浦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副局长王海波、淮安市农业农村局推广研究员王一线等领导出席典礼。活动由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成教处胡春林处长主持。
禹立馨在致辞中强调:“农技推广是连接科技与田间地头的桥梁。当前,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希望学员们以此次培训为契机,深化理论武装、提升实践能力,将‘一懂两爱’精神融入基层服务中,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与力量。”在开班第一课中,王海波提出具体要求:“农技人员要主动适应新形势,聚焦绿色农业、智慧农业等方向,因地制宜探索服务新模式,切实解决农民‘急难愁盼’问题。”
聚焦产业前沿:科技赋能全产业链升级
本次培训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围绕种植业与养殖业全链条升级,系统性引入前沿技术与实践经验。
智慧农业与精准生产:淮安市农科院徐海斌研究员在《智慧农业》课程中,结合北斗定位系统应用案例,解析无人机巡田、智能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如何提升生产效率。盱眙龙虾创业学院陈春永教授则以“稻虾共作”模式为例,展示生态养殖与资源循环利用的协同效应,学员直呼“科技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生机”。
转基因技术规范与安全管理:扬州大学左示敏教授深入解读《转基因作物的培育、应用与安全性》,从分子育种原理到国家监管政策层层剖析,强调“科学理性是技术推广的基石,基层人员需加强科普宣传,消除公众疑虑”。
高产栽培与绿色防控:淮安市农科院杜小凤研究员在《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课程中,提出“品种优选+水肥精准调控+生物防治”集成方案;顾大路研究员则聚焦《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技术》,解析“间作模式如何实现土地增效与农民增收双赢”。
疫病防控与质量安全双轮驱动:江苏省农科院何孔旺教授以《非洲猪瘟防控与疫苗研究概况》为题,提出“生物安全+精准监测”策略;苏州农职院蔡健教授在《农产品质量安全》课程中,结合“倍氨敏奶粉事件”等典型案例,强调“全链条监管是守护‘舌尖安全’的核心”,并系统讲授追溯体系构建方法。
粪污资源化与生态循环:淮安区动物卫生监督所刘永恒研究员结合《畜禽粪污全量化利用模式及案例》,提出“种养循环+有机肥加工”路径,学员纷纷表示“变废为宝的实践方案极具推广价值”。
互动研讨:多元模式激发创新思维
培训注重课堂互动与经验共享,通过专家点评、热点辩论等形式激发创新活力。
政策与技术融合研讨:淮安市农业农村局徐小琴处长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宣贯》课程中,结合申报案例梳理政策要点,现场解答学员疑问20余条。
热点议题深度碰撞:围绕“转基因作物推广的机遇与挑战”,学员展开讨论,左示敏教授总结:“技术推广需以科学为本,兼顾社会效益与农民接受度。”
跨领域协同创新:养殖业与种植业学员就“种养循环模式”展开讨论,刘永恒研究员指出:“资源高效利用需打通产业壁垒,推动技术协同与政策配套。”
结业展望:新质引领 擘画振兴蓝图
结业仪式上,学员代表结合学习成果,提出具体行动计划,展现基层农技人的责任担当。
清江浦区学员徐淮:“五天的学习让我深刻体会到,农技推广不仅要‘懂技术’,更要‘懂农民’。未来我将把‘新质生产力’理念融入工作中,推动行业绿色转型。”同时徐主任结合自身经历给在座的农机人员分享了职称评定材料准备经验。
淮安区农机推广中心管东尚:“课程设计紧贴实际,尤其是转基因安全管理、农产品质量追溯等内容,为基层监管提供了新思路。”同时管主任展示了学习笔记中“智慧农业技术应用”与“质量追溯体系构建”的详细记录,他表示将联合电商平台,推动本地品牌建设,同步搭建质量追溯系统,提升市场竞争力。
本次培训是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服务“三农”的又一重要实践。学校将严格遵循培训要求,科学设计课程、严控教学质量。未来,学校将继续发挥职业教育优势,为培育高素质农技人才、赋能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